一、项目简介
“壹陶见金”诞生于一次深夜的头脑风暴。当 GPT 生成的敦煌藻井纹样被激光投影在素坯上,掐丝师傅的镊子与机械臂同时落下第一根铜线时,我们突然意识到:非遗与 AI 的“双向奔赴”可以如此丝滑。项目以“让六百年宫廷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”为使命,聚焦掐丝珐琅彩“高门槛、高成本、低产能、低传播”四大痛点,用 AIGC 打通“设计—打样—生产—营销”全链路:
1. AI 灵感引擎:调用 Stable Diffusion+LoRA 微调模型,30 秒生成 200 套符合岭南文化基因的掐丝线稿,图生图一致率 91.7%,辅助设计师效率提升 8 倍。
2. 区块链溯源:每道工序哈希上链,扫码即可查看“作者—制作—视频”,解决非遗“真假难辨”顽疾。
二、成果展示
1. 学术与知识产权
- 发表 EI 论文 1 篇、省级期刊 4 篇,申请发明专利 3 项(实审 2 项)、软件著作权 2 项。
2. 竞赛与荣誉
- 2024 东方设计奖全国一等奖、未来设计师二等奖、中国好创意大赛二等奖、米兰设计周三等奖等30余项国省级奖项。
- 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二等奖
三、团队介绍
我们是一支“设计+算法+工艺”黄金三角战队(核心成员):
- 项目负责人 陈春燕(视觉传达设计):拿下 14 项省级以上大奖,手握 1 篇 EI、1 项校级科研资金,擅长把纹样故事翻译成商业语言。
- 算法总监 谢炜贤(数字媒体艺术):负责模型训练与视觉识别。- 产品总监 陈思锐(产品设计):把“实验室样品”变成“可量产商品”。
- 运营总监 祝美玲(视觉传达设计):用 AI语言为非遗“种草”。
- 市场总监 张星新(数字媒体艺术):负责区块链溯源与渠道拓展,。
- 财务与投融资 谢思茵(视觉传达设计):将非遗闪闪发光。
导师团
方滨老师(人工智能多模态应用硕导)把控算法路线;刘莉莉副教授(产品设计)指导量产落地。
四、未来展望
2025—2026(筹备-研发):完成“数字掐丝工坊”,上线定制平台,实现“用户上传图案→AI 生成→一周交付”的闭环。
2026—2027(量产-推广):与景德镇、德化、佛山三大陶瓷集群共建共享打样中心,产能提升至月产 1.2 万件;启动“百村百窑”计划,培训 300 名乡村青年成为“AI 非遗经纪人”。
2027—2028(品牌出海):打造“数字敦煌”联名系列数字藏品与实体器物“孪生发售”。
2028—2029(生态巩固):牵头成立“中国非遗 AIGC 联盟”,开放 50%专利池,建立行业共享数据湖;实现碳中和工厂,单位产值能耗再降 30%,让“科技+非遗”成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示范样本。
我们坚信,当铜丝遇见算法,当釉彩拥抱算力,传统技艺将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记忆,而会成为全球年轻人桌上的日常器物。壹陶见金,让每一次掐丝,都掐住时代的脉搏;让每一次烧制,都烧出未来的光芒。
稿件来源:创新创业学院
撰稿:寻梦绘泷工作室
图片:寻梦绘泷工作室
初审:宦依莎
复审:李哲俊
终审:阴 凡
地址:广州理工学院二号教学楼(科创楼)406、407室
电话:020-39729590
邮箱:thxycxcy@163.com